六幅蒲帆去如箭,江神有意特相怜。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过江

六幅蒲帆去如箭,江神有意特相怜。下一句是什么?

宋·杨万里

六幅蒲帆去如箭,江神有意特相怜。

一风径送芦花岸,两日平过柳絮天。

傍岸人家收网钓,隔林烟树见炊烟。

客行自爱江山好,不道舟人已厌船。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万里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作语言清新自然,风格平易近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表达真挚的情感,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六幅宽大的蒲帆像箭一样疾驰,江神似乎特别眷顾我这位旅人。

顺风直接将我送到了芦花飘飞的岸边,两天内平稳地穿越了柳絮漫天的春日天空。

岸边的人家正在收网钓鱼,远处的树林间隐约可见炊烟袅袅升起。

作为客人,我自然喜爱这美好的江山景色,却不知船夫已经厌倦了长时间的航行。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过江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展现了旅途的愉快与船夫的辛劳,首句“六幅蒲帆去如箭”形象地描绘了船行的迅速,次句“江神有意特相怜”则寓含了诗人对旅途顺利的感激之情,后四句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风景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间烟火气息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六幅蒲帆去如箭”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船行的迅速和畅快,江神有意特相怜”一句,又赋予了旅途以神秘和美好的色彩,后四句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风景和人们的生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间烟火气息的向往,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万里乘船过江时,作为一位热爱自然、善于观察生活的诗人,杨万里在旅途中往往能够捕捉到许多美好的瞬间,并将其转化为动人的诗篇,这首诗正是他在乘船过江时,被沿途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所触动,从而创作出来的佳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旅途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