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斫营曲
朝代:唐代
作者:李涉
斫营小试在沿江,竟退封狐得安集。
铁衣寒夜远闻笳,战骨沙场秋带湿。
作者简介
李涉,唐代诗人,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卒于唐昭宗乾宁年间(894-898),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年曾客居梁园(今河南商丘),后游历四方,晚年寓居润州鹤林寺,李涉工于诗,尤善七言绝句,题材广泛,多抒发羁旅之愁、隐逸之思及怀古之情,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晓畅明快。
译文
在沿江之地,我小小地尝试了一次夜袭敌营(斫营),竟然成功击退了狡猾如狐的敌军,使得我方得以安定集结,寒冷的夜晚,身着铁甲的我仍能远远听到胡笳的悲鸣,而战死的将士们的遗骨,在秋天的沙场上仍带着湿润的泥土。
释义
斫营:古代军事术语,指夜间突袭敌方军营。
封狐:比喻狡猾的敌人,封指大,狐为狡猾之兽,此处借指敌军。
安集:安定集结,指军队在战斗后得以整顿和恢复秩序。
铁衣:战士的铁甲。
笳:一种古代管乐器,常用于军中,声音悲凉。
赏析
此诗以简洁有力的笔触,描绘了一次成功的夜袭敌营行动及其后续影响,首句“斫营小试在沿江”直接点题,既表明了行动地点,又突出了“小试”的谦逊态度,实则暗含了军事行动的巧妙与成功,次句“竟退封狐得安集”则是对行动结果的直接描述,以“竟退”二字展现了战斗的突然与高效,而“得安集”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行动对稳定战局的重要作用。
后两句转而描写战后景象,以“铁衣寒夜远闻笳”营造出一种凄清、悲壮的氛围,既表现了战士们的坚韧不拔,又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漫长,末句“战骨沙场秋带湿”则是对牺牲将士的深情缅怀,以“秋带湿”的细节描写,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与情感的深沉。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军事胜利的自豪,又有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世界。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李涉游历四方、关注时局之时,唐代中后期,边疆战事频繁,诗人或许亲身经历了或目睹了某些军事行动,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反映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诗歌,通过描绘一次成功的夜袭行动及其后续影响,诗人既表达了对英勇战士的赞美,也寄托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