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掷家乡轻似梦,寻常心地冷于僧。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思乡

抛掷家乡轻似梦,寻常心地冷于僧。出自哪首诗?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抛掷家乡轻似梦,寻常心地冷于僧。

三秋别后风前絮,一夜归来雨后灯。

客路青山空自好,故园黄叶已凋零。

疏篱残菊谁怜汝,却问寒沙有雁声。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乾隆年间著名诗人,自幼聪颖,年少成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年仅三十五岁便英年早逝,黄景仁的诗作情感真挚,风格苍劲,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感,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把家乡抛在脑后,仿佛一场轻梦,我的心境比出家的僧人还要冷清,秋天离别后,我像风中飘飞的柳絮,一夜归来,只见雨后昏黄的灯火,客居他乡,青山虽美却只能独自欣赏,故乡的树叶已经凋零,稀疏的篱笆旁,残败的菊花又有谁来怜惜你呢?我只能向寒冷的沙滩询问,是否有大雁传来故乡的消息。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漂泊异乡的孤独感,首联“抛掷家乡轻似梦,寻常心地冷于僧”直接点出主题,将家乡比作轻梦,暗示离家已久,记忆已淡,但心境之冷却胜过僧人,表现出内心的孤寂与冷漠,颔联通过“风前絮”和“雨后灯”两个意象,描绘了离别后的漂泊与归来的凄凉,颈联对比客路与故园,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与无奈,尾联则以残菊和寒雁为喻,寄托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无法传递消息的遗憾。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凄美,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漂泊异乡的孤独感,首联的“轻似梦”与“冷于僧”形成鲜明对比,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淡忘,又揭示了内心的孤寂与冷漠,颔联和颈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尾联则以残菊和寒雁为喻,寄托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使全诗情感达到了高潮,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黄景仁一生漂泊无依,多次科举不第,生活困顿,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离家多年、漂泊异乡之时,面对家乡的遥远与记忆的模糊,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无奈,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厌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