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风月笑相逢。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赤城风月笑相逢。的意思及出处

《夜游赤城》

唐·刘昭禹

岩壁千重秀,溪流万道通。

云开赤城日,月上碧山空。

野旷人踪少,林深鸟语重。

何当乘羽化,风月笑相逢。

作者简介

刘昭禹,唐代晚期诗人,生平事迹不甚详,大致活动于晚唐至五代初期,他的诗作以山水田园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细腻之处,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哲思,虽然他的作品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

译文

岩壁层层叠叠,展现出千重秀美的景色;溪流纵横交错,万道水流相通,当云开雾散时,赤城山沐浴在阳光之下;月亮升起,照亮了碧空之上的山峦,原野空旷,人迹罕至;林木深邃,鸟鸣声声沉重,何时能乘风归去,与这赤城的风月再次相逢,共赏美景,笑语盈盈。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赤城山的壮丽景色和宁静氛围,首联和颔联通过岩壁、溪流、云开日现、月上碧山等自然景象,展现了赤城山的雄奇与秀美,颈联则通过野旷人稀、林深鸟语等细节,进一步渲染了这里的幽静与神秘,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赤城山风月的喜爱与向往,希望有一天能再次与这里的自然美景相逢。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对赤城山风月的深深眷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岩壁、溪流、云、日、月、山、野、林、鸟等,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如“岩壁千重秀”与“溪流万道通”的对比,“云开赤城日”与“月上碧山空”的衬托,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尾联的“风月笑相逢”更是点睛之笔,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又赋予了诗歌以浪漫的色彩。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详考,但可以推测的是,诗人刘昭禹可能是在某个夜晚游览赤城山时,被这里的自然美景所深深吸引,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赤城山的壮丽景色和宁静氛围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晚期诗人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