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为报同袍友,我亦无心似海槎。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寄友

殷勤为报同袍友,我亦无心似海槎。全诗是什么?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殷勤为报同袍友,我亦无心似海槎。

万里江山凭尺素,五湖风月寄天涯。

秋来雁字频相问,春去花容自可嗟。

莫道人间多别恨,此生何处不为家。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诗界革命’巨子”,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后历任驻日、英、美、新(加坡)等国使馆参赞、领事等职,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主张“我手写我口”,强调诗歌应反映时代变迁和个人情感,对后来的文学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请务必转告给那些昔日的战友们,我并无远游四海的雄心壮志,如同海上漂泊的木筏。

虽然相隔万里,但我们可以通过书信传递对这片江山的思念,将五湖四海的风月美景寄托于远方的彼此。

秋天到来时,大雁南飞,它们频繁地传递着彼此的问候;春天逝去,花儿凋零,自然景象让人不禁感叹。

不要说人世间充满了离别的哀愁,其实此生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家。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对自己生活态度的阐述,首联“殷勤为报同袍友,我亦无心似海槎”直接点题,表明自己虽身在远方,但并无远游之志,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却十分殷切,颔联通过“万里江山”与“五湖风月”的对比,展现了诗人虽身处异地,但心系故土,情感跨越千山万水的广阔情怀,颈联以“秋来雁字”和“春去花容”为喻,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更迭,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友人的持续关注和自身境遇的感慨,尾联则以一种豁达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漂泊的淡然接受,认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赏析

这首诗是黄遵宪“诗界革命”主张的生动体现,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广阔胸襟,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友情、故乡的深深眷恋,整首诗情感饱满,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映,也有对理想生活的美好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黄遵宪外交生涯的某个时期,当时他身处异国他乡,远离故土和亲友,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牵挂,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外交家,黄遵宪在异国的工作和生活中,时刻不忘自己的根和使命,这首诗正是他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诗歌,他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