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葛溪驿》,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孤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水光摇入碧窗寒,两岸斜阳照乱山。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译文:
漏声滴断,月光朦胧,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孤灯一盏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映照着我孤寂的床榻,病体虚弱的我,最能感受到风露侵人,寒意逼人,而思念故乡的归梦,却越过千山万水,不知究竟有多远。
坐起身来,不禁感慨万分,吟咏起诗歌,抒发心中的豪情壮志,然而起身看那天地之间,却是一片凄凉肃杀之景,窗外,水光闪烁,透入碧窗,带来一丝寒意,两岸的斜阳,映照着纷乱的群山。
释义:
本诗描绘了诗人在葛溪驿馆中的所见所感,通过描绘夜晚的孤寂、病体的虚弱、归梦的迷茫以及天地间的凄凉之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思乡以及对时局的忧虑之情。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诗人善于运用意象来营造氛围,如“缺月”、“孤灯”、“风露”、“斜阳”等,都带有一种孤寂、凄凉的色彩,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诗人善于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如“病身”与“归梦”的对比,“慷慨”与“凄凉”的对比,都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诗人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如“水光摇入碧窗寒”一句,既描绘了水光的闪烁,又传达了寒意的侵袭,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王安石在宋神宗时主持变法,但由于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变法最终失败,诗人因此受到打击,被贬至地方任职,本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在葛溪驿馆中,面对孤寂的夜晚和凄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抒发内心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