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海门秋夜
唐·顾况
日暮商飙动林木,鼓声催起海门潮。
楼台错落迷归路,灯火高低照暮霄。
作者简介
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悲翁,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县)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约生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卒于唐德宗贞元末年(约805),顾况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集二十卷,今编为《顾况集》,顾况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不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译文
傍晚时分,秋风(商飙,指秋风)吹动树林,发出沙沙的响声;远处传来鼓声,仿佛催促着海门(地名,此处泛指海边)的潮水涌起,高楼台阁错落有致,让人在夜色中迷失了归途;灯火忽高忽低,照亮了傍晚的天空。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海门秋夜的壮丽景象,首句“日暮商飙动林木”以秋风起笔,营造出一种秋日的萧瑟与宁静;次句“鼓声催起海门潮”则以鼓声与潮水相呼应,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气势,后两句“楼台错落迷归路,灯火高低照暮霄”则通过楼台与灯火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迷离与美丽。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景观的交织,展现了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首句“日暮商飙动林木”以秋风起笔,既点明了时间(日暮),又通过“动林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秋日的萧瑟与宁静,次句“鼓声催起海门潮”则以鼓声与潮水相呼应,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气势,还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规律,后两句“楼台错落迷归路,灯火高低照暮霄”则通过楼台与灯火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迷离与美丽,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顾况晚年隐居期间,顾况一生仕途不顺,晚年更是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尘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更加关注自然与人生,对秋夜的景象有着独特的感悟与表达,这首诗通过对海门秋夜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也透露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悟,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与对人生哲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