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不用嗟神龙,徒挂空斋式墙壁。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题李愬画象

十年不用嗟神龙,徒挂空斋式墙壁。的意思及出处

唐·白居易

功高不赏弃如遗,

昔日龙旗今已矣。

十年不用嗟神龙,

徒挂空斋式墙壁。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立下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应有的奖赏,反而被遗弃一旁,就像那曾经飘扬在战场上的龙旗,如今也已不复存在,十年来,那条曾经英勇无比的神龙(比喻李愬的战功和威名)被冷落在一旁,只能徒然地挂在空荡的书斋里,作为一幅画像装饰墙壁。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愬画像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英雄被遗忘、功绩被埋没的深深感慨,李愬是唐代名将,曾在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中立下大功,但事后并未得到应有的封赏和重视,其画像也只是徒然挂在墙上,无人问津。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英雄被遗忘的悲凉境遇,诗人通过对比李愬昔日的战功和今日的遭遇,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冷漠的批判,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同情,以及对时代变迁、英雄迟暮的无奈感慨。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李愬的战功和威名比作神龙,既突出了其英勇无比的形象,又暗示了其被冷落、被遗忘的悲惨命运,诗人还通过“十年不用”和“徒挂空斋”等细节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悲凉氛围。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白居易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有关,在唐代中后期,随着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的加剧,许多英雄人物在立下赫赫战功后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封赏和重视,甚至被遗弃一旁,白居易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深深忧虑和批判,他也通过李愬这一具体人物的形象,寄托了自己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同情之情。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佳作,更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篇,它通过对英雄被遗忘的悲凉境遇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冷漠无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同情之情以及对社会公正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