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晚登楼
唐·杜牧
湿翅老鸿鸣未起,暮云山色暗天涯。
寒烟衰草凄迷处,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杜牧虽为唐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集,而是根据关键词和题目要求构思创作。)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多咏史抒怀,风格俊爽峭健,后人称之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他的诗作在晚唐成就颇高,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老迈的大雁因翅膀湿润而未能起飞,傍晚时分,云雾缭绕的山色渐渐暗淡,直至天边,寒冷的烟雾笼罩着枯萎的草木,一片凄迷之景,在这烟雨朦胧之中,有多少楼台若隐若现。
释义
此诗描绘了秋日傍晚时分,一位诗人登高远望所见之景,首句“湿翅老鸿鸣未起”以老鸿(大雁)的形象,暗示了诗人自身的困顿与无奈;次句“暮云山色暗天涯”则通过暮云、山色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苍茫、黯淡的氛围,象征着时代的衰落与个人的孤独,后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寒烟、衰草、楼台等意象,强化了这种凄凉、萧瑟之感。
赏析
此诗以景寓情,借秋日傍晚的萧瑟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时代变迁、个人命运的感慨与无奈,首联以老鸿的形象开篇,既点明了时节(秋季),又寓含了诗人自身的境遇与心境,颔联则通过暮云、山色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黯淡与苍凉,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颈联与尾联则以寒烟、衰草、楼台等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使全诗情感更加深沉、厚重,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根据诗意及杜牧生平风格虚构)
此诗或作于杜牧晚年,彼时唐朝已步入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文人墨客多感时伤世,杜牧亦不例外,他一生仕途坎坷,晚年更是郁郁不得志,故常借诗酒以抒怀,此诗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诗人通过描绘秋日傍晚的萧瑟景象,抒发了对时代变迁、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诗中也蕴含着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