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实际上出自金代诗人、文学家元好问的《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
金·元好问
败芦浸水冻滩沙,
朔雪随风乱缀花。
从此西陵松柏路,
凄凄寒日暮云斜。
作者简介: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诗文,精词曲,尚散曲,工史学,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所作《壬辰杂编》等在金末史籍中堪称翘楚。
译文:
枯萎的芦苇浸泡在冰冷的水中,沙滩和河滩都被冻住了;
北方的雪花随风飞舞,胡乱地点缀在空中,如同散落的花朵。
从此之后,西陵的松柏之路变得凄凉,
寒冷的日光斜照着,暮云低垂,更添几分悲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金朝末年战乱时期的一幅凄凉景象,首句“败芦浸水冻滩沙”通过枯萎的芦苇和冻结的河滩,营造出一种荒凉、萧瑟的氛围,次句“朔雪随风乱缀花”则以雪花飞舞的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凄凉和混乱,后两句“从此西陵松柏路,凄凄寒日暮云斜”则通过西陵松柏路的凄凉和寒日暮云的斜照,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首句和次句通过败芦、冻滩、朔雪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荒凉、萧瑟、混乱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后两句则通过西陵松柏路的凄凉和寒日暮云的斜照,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悲凉和忧虑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金朝末年,当时金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蒙古军队的严重威胁,元好问作为金朝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对时局的动荡和国家的危亡深感忧虑,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期,这首诗也反映了金朝末年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衰落。
元好问的《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二》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情感内涵的佳作,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