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既得所处,自顾乃不疑。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挽歌辞

死既得所处,自顾乃不疑。出自哪首诗?

魏晋 · 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死既得所处,自顾乃不疑。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作者简介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早年曾几度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但终因不堪官场之浊而辞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他的诗歌多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荒草何其茂盛,白杨树在风中萧萧作响,严霜降临在九月的深秋,送我出远郊去安葬,四周没有人居住,高高的坟墓显得格外突兀,马儿仰天长鸣,风儿也显得格外萧条,幽暗的墓室已经关闭,千年之后也不会再有人打开,贤达的人对此也无可奈何,刚才来相送我的人,各自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亲戚们或许还会有些悲伤,但其他人却已经唱起了歌,死去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只是将身体托付给这山间的土地罢了,死后既然有了归宿,自己也就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

释义

这首诗是陶渊明为自己写的挽歌辞,表达了他对生死的豁达态度,诗中通过描写荒草、白杨、严霜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进而引出对死亡的沉思,诗人认为,死后身体归于尘土,这是自然规律,贤达的人对此也无可奈何,他并不惧怕死亡,反而觉得死后有了归宿,自己也就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陶渊明对生死的深刻理解和豁达态度,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人们的反应,巧妙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死亡的必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死后归宿的坚定信念,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情怀,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黑暗的时代,他早年曾几度出仕,但终因不堪官场之浊而辞官归隐,在归隐期间,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对生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他创作了这首挽歌辞,以表达自己对生死的豁达态度和死后归宿的坚定信念,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思想情感,也代表了当时一部分士人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