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烽烟劳圣主,雄心那不指楼兰。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从军行

一夕烽烟劳圣主,雄心那不指楼兰。下一句是什么?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一夕烽烟劳圣主,雄心那不指楼兰。

身投河朔饮君酒,纵使征戍头已白。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一夕烽烟四起,惊扰了圣明的君主;将士们的雄心壮志,哪能不指向那遥远的楼兰国呢?

释义

“一夕烽烟劳圣主”描绘了边疆战事紧急,烽火连天,使得皇帝(圣主)也为之劳心的场景。“雄心那不指楼兰”则表达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楼兰在这里代指边疆的敌人,意味着他们的目标直指那些侵犯国家的敌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将士们的赞美。“一夕烽烟劳圣主,雄心那不指楼兰”两句尤为精彩,既表现了边疆战事的紧急和皇帝对国家的忧虑,又展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壮志,诗人以生动的画面和深情的笔触,将边疆将士的英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敬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边塞生活期间所作,当时,唐朝与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边疆局势紧张,王昌龄作为一位有抱负的诗人,亲身经历了边疆的艰苦生活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深受感动,他通过自己的笔触,将边疆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对国家的忠诚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唐朝边疆的军事形势和将士们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