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披句空遗恨,沾衣想自频。
(注:原诗中并无直接连续的“披句空遗恨,沾衣想自频”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对原诗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与改编,融入这两句以体现题目关键词,原诗最后一句为“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自从在洛城分别后,我们已经相隔了四千里;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已经占领了中原五六年的时间,草木凋零,我行走在剑阁之外;战乱不断,我被阻隔在江边老去,思念家乡时,我常在月夜下站立;回忆兄弟时,我白天看着云朵入睡,听说河阳最近取得了胜利,但我只能空留遗憾,泪水沾湿了衣襟,思念之情愈发频繁。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因战乱而与家人分离,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述自己身处战乱之地的艰难生活,以及听闻胜利消息后的复杂心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
赏析
“披句空遗恨,沾衣想自频”这两句,通过“披句”(即阅读诗句或书信)引发对过往的遗憾和思念,泪水不自觉地沾湿了衣襟,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诗中也透露出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痛苦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身处战乱之地,与家人分离,生活困苦,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当时,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