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坐上皆豪逸,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解释

诗词原文

丽人行

山阴坐上皆豪逸,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解释

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注:虽然关键词“山阴坐上皆豪逸,长安水边多丽人”并未直接完整出现在此诗中,但“长安水边多丽人”一句与关键词中的后半句相符,且此诗为描写长安城中丽人景象的佳作,故以此为例进行解析,而“山阴坐上皆豪逸”并非出自杜甫的这首诗,可能是对古代文人雅集场景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三月三日天气清新,长安水边聚集了许多美丽的佳人。

她们姿态浓丽,情意深远,既端庄又纯真,肌肤细腻,骨肉匀称。

穿着绣有罗纹的衣裳映衬着暮春的风光,衣服上绣着金线制成的孔雀和银线制成的麒麟。

头上戴着什么呢?翠绿的荷叶装饰着她们的鬓角。

背后又藏着什么呢?珠宝镶嵌的裙腰稳稳地贴合着她们的身姿。

其中还有皇帝后妃的亲戚,被赐封为大国夫人的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

用翠绿的锅子煮着紫驼峰,水晶盘子盛着白鳞鱼。

犀牛角做的筷子已经吃得厌倦了,鸾刀切着细肉丝却空忙了一阵。

宦官骑着马飞快地送来了食物,御厨们络绎不绝地送来各种珍馐美味。

箫鼓声声哀怨地吟唱着,宾客们来来往往,挤满了渡口。

后来的人骑着马儿迟迟不肯离去,就在皇帝面前下马,踏入了柔软的锦垫。

杨花如雪般飘落,覆盖了白色的浮萍,青鸟飞去,衔走了红色的头巾。

这些人权势显赫,炙手可热,千万不要靠近她们,以免惹恼了丞相!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三月三日上巳节长安水边丽人们游春的盛况,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奢靡,诗中详细描绘了丽人们的服饰、妆容以及她们所享受的奢华生活,同时也隐含了对当时社会风气和朝政的批判。

赏析

《丽人行》是杜甫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唐代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诗中不仅描绘了丽人们的美丽与奢华,还通过“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等句,暗示了当时朝政的腐败和权贵的嚣张,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的批判,体现了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深刻洞察力。

创作背景

《丽人行》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或天宝十三年(754年),当时,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朝政日益腐败,权贵们生活奢靡,社会风气败坏,杜甫通过这首诗,既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华景象,也表达了对朝政腐败和权贵嚣张的不满与批判,这首诗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杜甫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