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南荒杂居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自落南荒真受教,农家活计渐成型。
耕田凿井须勤力,织布栽桑学养生。
野老村居无俗客,山妻稚子共怡情。
此中真意谁能解,不羡人间万户侯。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一生历经坎坷,早年生活困苦,中年仕途不顺,晚年辞官归隐,他的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译文
自从流落到这南荒之地,我真正受到了生活的教育,农家的生活技能逐渐掌握并成型,耕田凿井需要勤劳努力,织布栽桑学会了养生之道,在乡村居住,没有俗客打扰,妻子和孩子共享天伦之乐,这里的真意谁能理解呢?我并不羡慕人间的万户侯。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郑板桥在南荒之地(可能指他被贬谪或流放的地区)的乡村生活,他通过亲身实践,逐渐掌握了农家的生活技能,体会到了勤劳和自给自足的重要性,在乡村的宁静生活中,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俗客的打扰,与妻子和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他表达了对这种简单而真实生活的满足和珍惜,并不羡慕那些高官厚禄的权贵。
赏析
这首诗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郑板桥在南荒之地的乡村生活,展现了他对农家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悟,诗中通过“自落南荒真受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流放生活的接受和从中汲取教训的态度,接下来的诗句则具体描绘了农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耕田凿井、织布栽桑等,展现了诗人勤劳朴实的生活作风,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珍惜,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郑板桥被贬谪或流放期间,在那个时期,他经历了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低谷,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在乡村的艰苦生活中,他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对农家生活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体验和感悟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郑板桥对农家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以及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