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玉颜秾处并,银烛焰中看”,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韩偓的《咏手》,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诗词原文
咏手
唐·韩偓
腕白肤红玉笋尖,调琴抽线露尖纤。
背人细捻垂胭脂,向镜轻匀衬脸颜。
乍暖芙蓉初出水,春寒梅蕊欲开间。
玉颜秾处并,银烛焰中看。
作者简介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晚号遁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五代诗人,翰林学士韩仪之子,唐昭宗时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后因不附朱温,被贬为濮州司马,再贬为荣懿尉,徙邓州司户参军,后召还故官,拜中书舍人,天祐二年(905年),复拜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同年冬,柳璨用事,韩偓再次被贬为濮州司马,不久被贬为莱州司户参军,后依附闽王王审知而卒,韩偓是“晚唐四杰”之一,被尊为“一代诗宗”,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工于七言律诗。
译文
手腕白皙肌肤红润,手指如美玉般尖细,调琴抽线时露出纤细的指尖,背着人细细地捻弄着胭脂,对着镜子轻轻地匀抹在脸颊上,如同初出水的芙蓉般娇嫩,又似春寒中欲开的梅蕊般清新,在那玉颜最为浓艳之处,更需在银烛的火焰中细细观赏。
释义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手部的美丽与动人之处,从手腕到指尖,从调琴抽线到捻弄胭脂,再到对镜匀颜,都展现了女子手的柔美与细腻,最后两句更是将女子的玉颜与银烛火焰中的手部美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
赏析
这首诗以手为题,通过对女子手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美丽与韵味,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和细腻的笔触,将女子手部的白皙、红润、纤细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还通过“背人细捻垂胭脂,向镜轻匀衬脸颜”等动作描写,展现了女子在梳妆打扮时的优雅与从容,最后两句“玉颜秾处并,银烛焰中看”更是将女子的玉颜与手部美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令人陶醉其中。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韩偓对女性的细腻观察和深厚情感有关,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韩偓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将其转化为动人的诗句,这首诗通过对女子手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女性美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和崇尚。
《咏手》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比喻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女子手部的美丽与韵味,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女性美的深刻感悟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