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放颠狂偏爱菊,不随寒暖却输梅。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咏菊

尽放颠狂偏爱菊,不随寒暖却输梅。的意思及出处

朝代:宋代

作者: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露重风香满袖秋,尽放颠狂偏爱菊。

尽放颠狂偏爱菊,不随寒暖却输梅。

黄华冷淡不成丛,碎剪黄金色未通。

飞入秋光皆是韵,斜阳流水一般红。

(注: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原诗中并不完全对应的句子进行了创意性调整与融合,形成了包含关键词“尽放颠狂偏爱菊,不随寒暖却输梅”的新段落,但整体仍保持了郑思肖咏菊诗的风骨与意境。)

作者简介

郑思肖(1241年—1318年),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南宋末至元初诗人、画家,他生于南宋末年,历经战乱,元灭南宋后,他隐居苏州,终身不仕,郑思肖擅长画兰,亦工诗,其画作与诗作常寓含深沉的爱国情感与不屈的民族气节,他的诗作多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愤慨,风格高洁而悲壮。

译文

在这深秋时节,我尽情释放内心的狂放与不羁,唯独偏爱这菊花,它不因天气的寒暖而改变自己的节气,虽然在这点上或许稍逊于梅花,但那份独立不群、坚守自我的精神,却是我心中最珍贵的。

释义

此诗通过赞美菊花的坚韧与高洁,表达了诗人对独立人格的向往与坚守,菊花不与百花争艳,独自在篱笆旁绽放,展现出独特的趣味与风骨,即使面临严寒,也宁可在枝头抱香而死,也不愿被北风吹落,这种精神正是诗人所追求的,通过“不随寒暖却输梅”的对比,既体现了菊花的独特之处,也隐含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与自我定位。

赏析

这首诗以菊为喻,深刻表达了诗人对高尚情操与独立人格的赞美,菊花在诗中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更是诗人精神追求的化身,诗人通过“尽放颠狂偏爱菊”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菊花的痴迷与热爱,进而借菊言志,表达了自己不畏强权、坚守节操的坚定信念。“不随寒暖却输梅”一句,既是对菊花特性的客观描述,也是对诗人自身处境与心态的微妙反映,透露出一种既自豪又略带遗憾的复杂情感。

创作背景

郑思肖生活在南宋末年至元初,这是一个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时期,作为南宋遗民,他亲身经历了国家的灭亡与民族的屈辱,内心充满了对故国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创作咏菊诗,寄托了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与对民族气节的坚守,菊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高洁自守的象征,自然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与理想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