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繁华尽,悠悠草木春。的释义

诗词原文

寂寂繁华尽,悠悠草木春。的释义

《春日杂感》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寂寂繁华尽,悠悠草木春。

楼台新雨后,池馆落花晨。

燕语时相和,蛙声自不喧。

闲人得幽趣,无事即神仙。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创作,善于提炼和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来抒发情怀,语言凝练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曾经的繁华已经沉寂,只有草木在春天里悠然生长,新雨过后,楼台更加清新,池馆在落花纷飞的早晨显得格外宁静,燕子在低声细语,相互应和,而蛙声却并未显得嘈杂,闲居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幽静的乐趣,没有俗事牵挂,就如同神仙一般自在。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一片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景象,首联“寂寂繁华尽,悠悠草木春”表达了繁华落尽后的宁静与草木逢春的生机;颔联“楼台新雨后,池馆落花晨”则进一步描绘了雨后楼台的清新与落花纷飞的池馆之晨;颈联“燕语时相和,蛙声自不喧”通过燕子的低语和蛙声的不喧,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尾联“闲人得幽趣,无事即神仙”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赏析

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动物的声音,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与生机盎然的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春天里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好瞬间,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认为在闲适中寻找乐趣,便是如同神仙般的自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晚年时期,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在晚年时期,他逐渐看淡了名利,更加关注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这首诗便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通过描绘春天里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